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流行

2019-11-22 10:20:38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基本内容的第12条,专门阐述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要求,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进广大学生心灵加了一把火。

应该欣喜地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学生中呈现出日渐流行的趋势。无论是分享诗歌之美,还是依托博物馆馆藏优势制作的“又见大唐”展览,学生成为主要受众。《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节目不断升温,且呈现出观众低龄化的趋势。一些博物馆开发的文创产品受到许多学生的热捧,越来越多的“汉服控”在街头巷尾赢得不少回头率……

在广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依然任重道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流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方面,要对杂音乱象有高度的警惕,并及时加以制止。有的活动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简单化、表面化,甚至出现了粗俗化、庸俗化、功利化的现象。为了传承孝道,有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在操场给家长洗脚,引起了人们的反感;一些所谓的“女德班”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对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刻领会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远意义。教育者要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自觉延续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找差距、抓落实,切实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

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该更好地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积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鼓舞学生的拼搏精神,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用“言必信,行必果”来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优秀的人格和品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将朴素的情感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将一时的认同固化为持久的动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迅速成长、成才的丰富营养,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中更流行,必须在创新教育和传播方式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要认真研究总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特征,遵循科学的传播规律,研究借鉴成功的、典型的案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接地气,力求做到对广大学生的精准传播、分众传播和有效传播。要积极探索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耳、入脑、入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政绩工程,不能走过场,不能做表面文章,而要在实践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加以落实,真正收到实效。(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