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工作

2020-05-14 09:13:14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教育场所,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关注,并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的重要内容。这类场所的特点是具象,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场所的具象特征,特别是所展出的视觉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的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许多美好事物是通过形式呈现的,形式是开启美感之门最直接的方式。在视觉艺术中,通过线条、色彩、肌理、透视与空间关系、力等形式元素,形式美感最易被启发,且最易传达个人情感,进而产生同化、类化与移情。

形式美感的发生与培育主要是通过视觉完成的。通俗而言,美感的产生是因为所观赏对象的属性与特质使我们有所感觉,并产生愉悦之情。而感知对象属性与特质的方式,主要是经由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种官能的联结和想象而得。其中,最基础且得到最普遍运用的是视觉,视觉具有独特的性质。首先,相较于其他知觉,视觉在一定层面上与理性认知相关。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普遍关注视觉与理性间的密切关系。在柏拉图看来,视觉是“理智活动的可见同伴”。根据认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柏拉图将视觉与听觉视为“距离性的感官”,而触觉、味觉和嗅觉则为“非距离性的感官”。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也强调了视觉的认识功能,并把视觉与对知识的渴望关联起来。其次,视觉感官被誉为“审美感官”,即在审美活动中起作用的感官,亦是将人引向美的感官。美学家桑塔耶那指出,视觉使人们同环境发生了最广泛的联系,“视觉的价值就是我们所谓的审美的价值”。

从形式来认知美感的存在,可从线条、色彩、光线与空间等要素来分析。线条让我们敏锐、强烈地把握对象的轮廓形象,感知图像体积、阴影、动势与质感,同时以想象的方式捕捉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与审美趣味。譬如先民的洞窟壁画尽管线条寥寥,但奔涌出的生动形象充溢着生命的力量。色彩使我们感知对象本身所具有的颜色以及各颜色间的互动关系,它同时具有一定的空间造型能力与情感表现性。色彩的空间建构能力通过色相、明暗冷暖、补色的对比而获得,通过色彩,人的深层精神和心理活动得以反映。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笔下的每一块色彩,都仿佛是暗含某种精神力量的生命体,与人的生理、心理做着某种聚合分离运动。由此,形式是感知对象美感特质的入口,对线条、色彩等形式的把握,是获取美感经验的关键环节。

形式也是我们认知世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沃尔夫林与李格尔曾借助视觉形式探究艺术风格的演变,并借由视觉形式的线条、知觉方式、笔触和色彩通达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由此,借助视觉形式,实现了对视觉形式与人的关系的体认,即人对视觉形式的建构、视觉形式与人的心理结构、情感变化的关系。因而,经由视觉形式,可以获取知觉、情感及知识三重美感经验。

如何培育形式美感,是落实美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下的高校美育教学工作中,尤其是艺术学院与美术学院的美育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方面以教授知识性的课程内容为主,将美育课程教成“美术史”也教成了“美术理论”。另一方面“教美术而不教审美感知”。

美术馆与博物馆为形式美感的培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相较于学院教育,美术馆更加强化感知和体验,而非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一方面,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对象的质感,描述并辨识对象凹凸、粗细、细滑、软硬等特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色彩及二维、三维空间的构成,从空间秩序中找寻美感。此外,引导学生将视知觉与想象、实践能力相联结,借由美术馆或博物馆场域的参访与习作体验,使学生发现美到底在哪里,进而有能力去自主创造艺术与生活中的美好。因而,美术馆从视觉着手,以可观看、可感知、可游历的方式,从观察到感知,从感知到感触,从个体被吸引到参与,将各种形式美感内化。美感教育的主要目的并非掌握“技法、造型、构图、色彩”等专业技能,而是使参与者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对审美经验的体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而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Copyright © 1996-2020 www.lipuedu.cn 教育视窗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网站:39 60 2 914 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