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择校热,在江浙沪一同转凉。
日前,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地同时发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新政,将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全面落地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
新政全面落地后,意味着民办学校通过掐尖招生提高升学率打造品牌的法子,再也玩不转了。
落地
3月11日,上海、浙江、江苏三地教育部门公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均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
综合江浙沪三地的政策,2020年民办学校招生政策主要变化有三:不得跨域招生、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
相较于江苏、浙江两省需要下属各市分级落实,上海作为直辖市,已明确了日程安排表以及中小学报名入学流程,给出的政策最为具体。
上海的政策还要求民办学校在招生简章中公开“三个承诺”,即不提前组织学生报名或变相报名,不举行任何形式的测试、测评、面试、面谈或调查,招生录取不与任何培训机构挂钩。
此次江浙沪三地关于民办学校的招生政策,也是对2019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落实。
这一文件由国务院在2019年6月23日印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
而在更早之前,教育部即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均强调了公民同招。
作为中国教育发达地区的长三角,江浙沪的同步行动,无疑是对近年来择校、掐尖、学业负担进行的一场源头整治,示范效应显著。
江浙沪的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不仅国内领先,而且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去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PISA)公布,我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全部3项科目均排名世界第一,被称为“首都+江浙沪包邮区的强强联合”。
当义务教育基本完成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便成为追求的重点。
症结
在一些教育资源富集、竞争较为激烈的地区如江浙沪,“公退民进”的现象已不新鲜。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在各地逐渐落实,公立学校筛选生源的程度大幅降低。但在公立学校之间、公办校和优质民办校之间,还存在明显的办学质量差距。公办不择校,择校去民办,一些地方兴起了民办择校热。
民办择校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民办校提前掐尖。在掐尖过程中,多轮笔试、面试、体能测试等成为公众持续热议的话题,生源抢夺战引发了家长持续升温的择校热焦虑,强校更强弱校更弱让教育陷入怪圈动摇着教育公平的天秤。
与此同时,民办校经过多年建设,通过筛选优质生源逐步提升升学率,建立起了品牌知名度。
然而,民办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并不意味着民办校拥有更高的教育质量,因为升学率还倚赖抢生源和应试训练等手段。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研究分会副会长马学雷指出,大家都明白好学校、好老师都不如好学生,也都习惯于把提前、跨区域、选择性招生作为循序渐进办好学校、树立品牌的重要手段。
南京民办教育协会会长田宁也表示,个别民办学校千方百计追寻对自己学校生存、发展有利的政策,站在自我立场上投机办学,于是就产生了抢优质生源、掐尖招生等行为。有好生源,就出好成绩;出好成绩,就有好生源。
转变
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全面落地后,通过掐尖招生提高升学率进而树立学校品牌的方式已不再可行,民办学校需思考新的出路。
马学雷认为,民办摇号100%的政策,对于通过优质生源打出品牌的民办校,无异于抽薪止沸。
而当抢优质生源行不通后,民办学校要保持竞争优势,势必要转向培养优质生源。
田宁指出,改革举措落实后,将会给民办学校进行一次重新洗牌,会让广大民办学校静下心来,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培养好每一位学生。
那么,民办学校与公立学校相比,学生培养质量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在新时期,要解决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接受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仅靠公办学校是不现实的。
在教育普及化时代,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作用在下降,但是从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角度,民办学校可探索不同的办学模式,以此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选择。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35万所,占全国比重35.36%。毋庸置疑,民办学校目前已经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上海针对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政策的解读中,也就如何支持民办校发展给出了方向:在特色建设上,支持民办学校开展特色学校、特色项目、特色课程等软硬件建设。
究其根源,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民办择校热,出于整体义务教育资源还不均衡。公民同招,则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顾建军指出,此次招生入学制度的规范,并不是降低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发展质量,而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公平,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