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绘
近日,清华大学学生会发起了一场“笔记大赛”,吸引了该校35个院系的众多学生参加。“笔记大赛”结束时,共收到了221份投稿,这些笔记内容之充实、形式之多样、条理之清晰、字迹之优美令人过目难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各式新潮的学习辅助工具不断涌现,不少学科的教学和作业也往往在线上进行。但是,清华大学“学霸”们所展示的手写笔记,还是让不少网民感慨,技术再进步,但学习上的专注态度和严谨精神,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纵观这些笔记,虽来自英语、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专业跨度大,笔记的表现形式、风格也有很大差异,但“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字迹工整”却是其共同特征。这些笔记证明,“学霸”们的学习方法或各有其异,可认真、用心的学习态度却是相同的。事实上,这些笔记之所以打动人,不仅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美感,更在于背后所折射出的学习态度。
置于线上作业越来越普及的时代背景,这些一笔一画完全来自手写的笔记,可能颇具“原始风”,却未尝不是学习态度上的一种返璞归真。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同样在清华大学,林家翘听周培源“流体力学”、王国维编写的“清华学校研究院讲义”等大师们的笔记,都是著名的学习笔记典范。虽然当前的学习环境和大师们生活的时代有了很大变化,但不同年代大学生们在笔记上的认真劲儿,不经意间构成了一种治学态度上的传承。
说到学习笔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些年高考“学霸”笔记在网上被热捧的现象。从具体内容来看,这些笔记未必完全可以照抄,而即便是照抄,也未必真能够对后来者的学习有直接帮助。但是,笔记背后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却是更可能被学习、也可能对提高成绩更有帮助的。换言之,如果只限于对具体内容的“照抄”“模仿”,还是只学到皮毛,真正该做的,应该是透过笔记,吸取背后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同样的道理,近几年,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都在举行“笔记大赛”。这种“笔记大赛”未必是要真正比出谁的笔记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氛围的一种正向激励。它意在提醒更多的大学生,学习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学习工具也在不断进化,但是,一些看似的“笨办法”,如手写笔记及其背后的学习精神,却未必真的过时了。
从更大的视野下来看,历史上很多作家的草稿、大师的笔记,都成为后来的珍贵史料。人们收藏这些史料,不单纯只是为了保存资料,更是保存资料背后的精神,而正是这些不断累积的精神——如严谨、执着、坚持,成为不断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相对而言,我们或许不必夸大“学霸”笔记背后的精神力量,但在这个日新月异、变动不居的时代,那些淳朴的笔记,却还是能够打动人,让人更真切地感知一些平时可能被忽视的品质,譬如耐心,譬如对细节的讲究。而这些不仅在学习上需要,在各行各业,在平凡生活中,都有着积极意义。
人们习惯把大学比喻为象牙塔,寄托了社会对大学的理想化期许。这种期许中,既包括对于创新、多元文化的包容,也包括对某些精神品质的坚守。而这些具有美感的“学霸”笔记,就依稀让人看到了当前的“快节奏”社会中,某些可能被淡化的精神品质,依然在大学校园得以延续。这是其可贵之处,也是真正值得社会共同呵护的东西。